
李凤兰站在余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操场上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,清晨的阳光刚洒下来,她就牵着一个视障学生的手,慢慢走过跑道。这个画面,几乎每天都在上演。她是这所学校的校长,也是孩子们口中的“李妈妈”。三十多年的坚守,她用温暖和耐心,把这群“折翼天使”带向了更广阔的天空。
她每天早上六点半到校,陪着孩子们晨练。有的孩子看不见,她就手把手带他们感受步伐;有的孩子听不懂指令,她就一遍遍用最简单的语言讲解。她的目标很明确:让每个特殊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。余江区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,有的自闭,有的视障,有的听障,但李凤兰从不觉得他们“不行”。在她眼里,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,只是需要更多时间和爱去浇灌。
陈某的故事就是最好的证明。这个视障女孩,最初连站上台说话的勇气都没有。2025年,余江区举办《我与一本书的故事》演讲比赛,李凤兰决定帮陈某试一试。她花了整整三个月,陪着陈某一句句改演讲稿《于黑暗中书启微光》。因为陈某看不见提示,李凤兰就教她用手势和声音表达情感。比赛那天,陈某站在台上,声音清脆,讲述盲童如何通过书本“看见”世界。台下掌声雷动,她拿下小学组特等奖第一名。评委说,这是他们见过最动情的演讲。李凤兰站在后台,笑得像个孩子。
特殊教育从来不是件容易的事。孩子们的情况各不相同,有的连基本生活都无法自理。李凤兰刚入行时,也曾手足无措。但她没有退缩,而是扎进书本和培训,学心理学,学康复技巧,学怎么跟家长沟通。她常说:“教特殊孩子,不能光靠心血来潮,得有真本事。”她把学到的东西一点点用在教学上,慢慢摸索出一套适合每个孩子的办法。
学校的环境也在她的努力下变了样。过去,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几乎没有交流机会。李凤兰觉得,这不利于孩子们融入社会。她主动联系普通学校,组织联谊活动。文艺汇演、趣味运动会、游戏互动,特殊孩子和普通孩子一起玩,一起笑。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,学会了分享,也收获了自信。有一回,视障学生小林在运动会上跑了接力赛,摔倒了又爬起来,普通学校的同学为他鼓掌喊加油。小林后来跟李凤兰说:“原来我也可以跑得那么快!”
课程设置上,李凤兰也动了不少脑筋。除了语文数学,她还推手工课、烹饪课、职业技能课。手工课上,孩子们做的泥塑和纸艺作品,在校园展览上摆得满满当当,连家长都夸像艺术品。烹饪课上,孩子们学会了做简单的蛋炒饭和饺子。有一个智力障碍的学生,第一次端出自己做的菜,笑得合不拢嘴。这些课程的目的很简单:让孩子们学会照顾自己,将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。
李凤兰不仅关心学生,也在乎老师。她知道,特殊教育的核心是老师的专业和耐心。她常跟年轻老师说:“咱们的课,不是为了好看,是为了让孩子们真学到东西。”彭洪丹老师备战鹰潭市特教教师素养大赛时,设计了好几版教案,都觉得差点意思。李凤兰帮她一条条分析,教她从孩子的需求出发,设计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的环节。比赛那天,彭老师的课堂简单却扎实,每个孩子都能跟上节奏。最终,她拿了一等奖。彭老师事后说:“李校长让我明白了,教特殊孩子,得先走进他们的世界。”
家校关系也是李凤兰特别看重的。她常说:“特殊孩子的成长,学校和家庭得拧成一股绳。”她组织家长开放日,请专家给家长讲如何科学育儿。每次家长会,她都亲自上阵,跟家长聊孩子的点滴进步。她还设计了亲子运动会、中秋晚会、端午包粽子活动。家长们在这些活动中,看到孩子在学校的变化,感动得直掉泪。一位妈妈说:“以前我总觉得孩子什么都做不好,现在才知道,他也能有自己的舞台。”
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,李凤兰更是操碎了心。二年级的赵某,得了脑部疾病,家里为了治病花光了积蓄。父母常年在外打工,赵某跟着奶奶生活,性格越来越内向。李凤兰每个月都去她家,带点米面油,陪她聊天,鼓励她参加学校活动。在李凤兰的帮助下,赵某慢慢开朗起来,还在市里的粘土比赛和短视频征集活动中拿了奖。赵某的奶奶拉着李凤兰的手说:“没有你,我们家早撑不下去了。”
李凤兰的付出,换来了学校翻天覆地的变化。如今,余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成了当地的标杆。老师们在省市比赛中频频获奖,学生们在各种活动中崭露头角,家长对学校的信任度越来越高。但李凤兰从没觉得自己做得多伟大。她说:“看到孩子们从不会说话到敢上台,从依赖别人到能自己做事,我就觉得一切都值了。”
特殊教育没有捷径,每一步都得靠耐心和爱。李凤兰和她的团队,用行动证明了这一点。孩子们的小进步中国股票配资网平台,家长们的笑脸,都是他们最大的动力。她常说:“只要用心,每个孩子都能发光。”未来,她还会继续守在这片操场上,陪着更多特殊孩子,走向属于他们的星光大道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