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9年12月配资头条网,新中国政府作出了一项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决定——对首批表现良好的战犯实行特赦。在这份特赦名单中,赫然列着宋希濂、杜聿明等原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名字。这一举措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惩前毖后、治病救人的宽大政策,也为这些曾经误入歧途的将领提供了重新做人的机会。
1960年4月,一个春意盎然的时节,刚刚获得新生的宋希濂等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——开国大将陈赓在四川设宴相邀。当天的宴席上,摆满了地道的川菜佳肴:麻婆豆腐、回锅肉、宫保鸡丁等色香味俱全的菜品散发着诱人的香气。陈赓、宋希濂和杜聿明等人围坐一桌,他们曾经是黄埔军校的同窗挚友,如今时隔多年再度相聚,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感慨。陈赓热情地与每个人握手拥抱,关切地询问着每个人的家庭状况和生活近况,这份真挚的情谊让在场所有人都深受感动。席间,陈赓幽默风趣的谈吐让气氛格外融洽,宋希濂等人也完全放下了心理包袱。就在大家把酒言欢之际,宋希濂突然向陈赓提出了一个困扰自己二十多年的疑问,陈赓听后先是掩面而笑,随后耐心地为老友解答。那么,这个让宋希濂困惑多年的问题究竟是什么?他与陈赓之间又有着怎样深厚的友谊呢?
展开剩余85%1949年12月,在四川大渡河畔,一支国民党残部正在河边休整。这支队伍士气低落,士兵们个个面如死灰。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站在河边,望着湍急的河水,心中充满了绝望。他清楚地知道,自己率领的这支两万人的残部已经陷入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。回想当初,他麾下曾拥有十八万精锐之师,如今却被打得丢盔弃甲,这让一向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宋希濂倍感屈辱。要知道,宋希濂在抗日战争时期战功赫赫,曾获颁多枚勋章,是国民党军中赫赫有名的常胜将军。然而在解放战争中,他却遭到了解放军的沉重打击。连日来,不断有士兵偷偷逃离部队向解放军投降,这更让宋希濂彻底丧失了背水一战的勇气。绝望之际,宋希濂突然拔出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,千钧一发之际,他的警卫员袁定侯眼疾手快,一把夺下了手枪。袁定侯苦苦相劝:宋将军,我们投降吧!宋希濂却愤怒地扇了袁定侯一记耳光,厉声道:我宋希濂宁死不降!事实上,早在程潜、陈明仁在湖南起义时,就曾派人联系过宋希濂,但被他严词拒绝。在宋希濂看来,起义投诚是可耻的背叛行为。很快,解放军完成了对宋希濂部的合围。让宋希濂难以置信的是,这支将他的两万大军打得溃不成军的解放军部队,竟然只是一个800人的155团。虽然心有不甘,但宋希濂最终还是兵败被俘。当一名解放军战士走进来询问哪位是宋希濂将军时,宋希濂坦然承认了自己的身份。被带走时,宋希濂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,他以为等待自己的不是枪决就是酷刑折磨。就这样,宋希濂成为了国民党在大陆最后一位被俘的高级将领。由于他在国民党军中的中将军衔,加上最后被俘的特殊身份,后人戏称他为宋终将军。
然而,宋希濂又一次判断错误。新中国政府非但没有对他施以酷刑,反而为他安排了一个宽敞明亮的单独房间,还特意准备了上好的茶叶。更让宋希濂意外的是,所有解放军官兵都对他保持着应有的尊重,一律称呼他为宋希濂将军。这让他不禁感慨:难怪那么多人选择起义投诚。但倔强的宋希濂依然不肯低头。他不是从国共两党孰优孰劣的角度思考问题,而是固执地认为:既然身为国民党将领,就绝不能向共产党屈服。于是,他将房间里的物品统统砸碎,拒绝任何人进入,每当有记者前来采访,他就会愤怒地喊道:要杀要剐随你们便!我绝不会屈服!面对宋希濂的强硬态度,党中央也感到十分棘手。然而转机很快出现——宋希濂的老友陈赓前来探望。得知陈赓来访,宋希濂一改往日的强硬态度,激动地将老友迎进房间,还亲自为他泡了一杯茶。陈赓关切地说:看到你身体还好,我就放心了。宋希濂神情复杂地回应:你也要保重身体。陈赓接着说:毛主席还夸你抗战时打鬼子打得好呢!这并非客套话,宋希濂在抗战中的表现确实可圈可点。1937年淞沪会战时,他率部猛攻日军驻守的汇山码头,一举击溃了装备精良的日军守军,一战成名。在随后的富金山战役中,面对拥有飞机坦克优势的日军,他率部死守十天,歼敌万余。1942年后,他又在滇缅边境屡建奇功。回忆起这些辉煌战绩,宋希濂不禁有些自豪。陈赓与宋希濂促膝长谈数小时,最后语重心长地说:你只是选错了道路,现在回头还来得及,不要有太大思想包袱。这番话让宋希濂深受触动。临别时,陈赓指着房间里的高档家具说:毛主席可舍不得用这么好的东西,他现在的衣服还打着补丁呢。这句话彻底打动了宋希濂,他没想到深受人民爱戴的国家领袖竟如此简朴。这次会面后,宋希濂终于开始认真接受改造,进入功德林战犯管理所,与杜聿明等人一起度过了近十年的改造生活。
1960年,毛主席提出对表现良好的战犯应该给予特赦的指示。当特赦名单公布时,宋希濂泪流满面——他知道自己重获新生的时刻到了。宋希濂能够顺利接受改造,陈赓功不可没。这对分属不同阵营的挚友,他们的友谊要追溯到1923年。当时孙中山先生在长沙招考青年才俊赴广州报考军校,宋希濂与陈赓同时应试。赴考途中两人就有过交流,放榜后更是一同前往广州。性格开朗的陈赓被推选为领队,一路上遇事总与宋希濂商量,两人由此结下深厚友谊。到广州后,他们同在程潜部学习军事,后来又一起考入黄埔一期。虽然当时两人都崇拜孙中山先生,但宋希濂后来更倾向蒋介石。在陈赓影响下,宋希濂曾秘密加入共产党,还随陈赓见过周恩来。但中山舰事件后,面对国共关系紧张的局面,宋希濂写信向陈赓求助:云雾重迭,风向不辨,不知如何是好。未等回信,他就被任命为国民党营长。当两人在茶楼重逢时,陈赓严肃地询问宋希濂的立场。宋希濂坦言决定留在国民党,但承诺不会破坏国共合作。陈赓无奈地问:若国共决裂,你当如何?宋希濂沉默以对。此后宋希濂多次写信与陈赓争论国共问题,直到1927年国共彻底决裂。1931年陈赓在上海被捕时,宋希濂联合黄埔同学联名向蒋介石求情,最终促成陈赓脱险。1937年国共二次合作时,两人在西安重逢,畅谈抗日大计,谁知这一别就是十二年,再见时已是天壤之别。
在改造期间,宋希濂表现积极。1956年他因高血压需要补充营养,党中央特意为他增加了肉类供应。当得知当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,连毛主席都节衣缩食时,宋希濂感动不已。特赦时已52岁的宋希濂重燃生活希望,决心为新中国贡献力量。周总理亲自设宴招待他们,幽默地说:我是你们黄埔的老师,你们走错路我也有责任。陈毅元帅则勉励大家继续努力。不久后,陈赓在四川再次设宴,席间宋希濂提出困扰他的问题:当年红军处境那么艰难,是如何完成长征的?陈赓笑着回答:一是毛主席的正确领导,二是红军坚定的信念。他详细讲述了毛主席四渡赤水等经典战例,让宋希濂对毛主席的军事才能有了更深认识。1960年10月19日,周总理又邀请他们游览颐和园,勉励他们多学习、多了解,将来为国家作贡献。
1961年3月16日,陈赓逝世的噩耗传来,宋希濂悲痛欲绝,在追悼会上痛哭失声。1973年,他与杜聿明同游韶山,看到毛主席简朴的故居深受震撼。特赦后,宋希濂撰写了28万字的回忆材料,为党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。1964年,他当选全国政协委员,积极建言献策。1980年,宋希濂移居美国与子女团聚,但始终心系祖国统一。他组织华侨呼吁两岸统一,成立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并任总顾问。面对台湾当局中共鹰犬的污蔑,他泰然处之,甚至将自传命名为《鹰犬将军宋希濂自述》。1985年,陈赓夫人傅涯访美时,宋希濂热情接待,还托她代为祭奠老友。1993年2月,宋希濂在美逝世,临终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。
纵观宋希濂的一生,他曾是共产党员,却在历史转折点选错了道路;他既是抗日名将,也曾在内战中与人民为敌;最终在陈赓的感召下幡然醒悟,为促进祖国统一贡献余生。他与陈赓这对分属不同阵营的挚友,最终殊途同归,共同谱写了一曲动人的友谊赞歌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